资讯
您的位置: 首页 >全部资讯 >

热烈祝贺!这些纺织人受到了全国脱贫攻坚表彰!

  • 分类:快讯
  • 编辑:中国纱线网新媒体团队
  • 来源:中国纺织
  • 日期:2021-04-10 08:52
脱贫攻坚是党领导人民走向小康生活幸福路上的一项伟大工程,纺织服装行业多年来也在扶贫这条路上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为脱贫攻坚做出了行业贡献,并创造了许多典型扶贫的新模式。

2月25日上午,北京人民大会堂肃穆庄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此隆重举行。

 微信图片_20210410083511.jpg 

2021年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历史洪流奔腾向前,映照百年大党不变初心。

会上,授予毛相林等10人、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等10个集体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并对1981名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1501个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进行了表彰。其中,多个纺织服装行业先进个人和集体获得表彰。

微信图片_20210410083631.jpg 

脱贫攻坚是党领导人民走向小康生活幸福路上的一项伟大工程,纺织服装行业多年来也在扶贫这条路上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为脱贫攻坚做出了行业贡献,并创造了许多典型扶贫的新模式。

 

非遗扶贫

推广大使白晶莹获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

本次表彰大会共有10人获得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其中来自内蒙古科尔沁右翼中旗的蒙古族刺绣产业专项推进组组长、中国纺织非遗推广大使白晶莹便是其中之一。

 

白晶莹,女,蒙古族,中共党员,1963年4月生,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人大常委会主任,科尔沁右翼中旗蒙古族刺绣产业专项推进组组长、蒙古族刺绣协会会长。2019年荣获中国纺织非遗推广大使称号。

 

她积极推动蒙古族刺绣非遗文化传承保护和创新发展,筹划建立国内最大的蒙古族刺绣扶贫车间等,无偿设计制作出1072件刺绣产品和7000余张刺绣图案,免费提供给广大绣工及返乡就业大学生使用,形成了“企业+协会+基地+农牧户”的产业运营模式,逐步完善了蒙古族刺绣产业的组织架构,共带动科尔沁右翼中旗2.6万名妇女参与蒙古族刺绣产业,带领贫困地区农牧民妇女开拓出了一条脱贫致富的新路子。

 

安徽申洲针织

致力实业兴县 助力脱贫攻坚

申洲是中国针织行业的巨无霸企业,为大量国际知名品牌代工生产针织运动休闲服装。本次获得先进个人称号的沈冬来自申洲针织(安徽)有限公司,这是由申洲国际集团投资建设的大型针织服装生产企业。现有11000名员工中,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就有2403人。公司先后接纳2700多名贫困人口就业,累计发放工资10.24亿元,覆盖县内十个乡镇108个村(社区),直接和间接带动近3000户县内外贫困家庭消除了零就业。

 

微信图片_20210410083938.jpg 

即将步入40岁的尹丽红是申洲针织(安徽)有限公司的一名班组长,其表示:“我2009年来申洲,现在任组长,主要负责抽检成品。现在我年收入有9万元左右,生活的质量有了很大的改善。”据悉,尹丽红公公婆婆患病在家,丈夫因腰间盘突出无法劳作,自己是家里唯一的劳动力,以前在家务农,收入不高。但在公司的帮助下,2018年已经完成了脱贫。  

 

申洲针织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副总经理沈冬表示,在脱贫攻坚方面主要通过吸纳贫困户就业和开展技能培训为贫困户增收,此外,申洲针织有限公司还积极践行社会责任,组织建设“申洲敬老院”,捐资支持“美好乡村”建设,捐资帮助太慈镇建设村小学,组织大病救助,春节送温暖和金秋助学等爱心活动。

微信图片_20210410084029.jpg 

 

“巧媳妇工程”

新模式引央视点赞

这是河南西平县嫘祖服装新城的一家服装企业,近500名工人正在现代化生产线上有条不紊地作业,而这些产业工人大多是当地村民。

 

河南西平县是全国纺织产业扶贫的试点园区,过去几年来,河南省积极推进“巧媳妇工程”,整合600万留守农村的巧媳妇,开创了服装产业精准扶贫的新模式。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孙瑞哲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通过东部和西部产业的有效衔接,推动我们企业产业的有序转移,和当地政府来共同吸引贫困人口就业,其中也包括对一些贫困地区的富余劳动人员进行培训。

 

“产业扶贫,让富余劳动力进入工厂,而不是让这些‘巧媳妇’外出打工。”河南省服装协会会长李刚曾表示,“巧媳妇”工程是要把中心工厂建在镇上,把卫星工厂搬到村里,教人技能,给人岗位,让当地妇女月月领工资,年年有收益。“这些‘巧媳妇’晚上能回家,周日能休息,儿童不留守,老人不空巢,每月两三千元的工资给当地妇女的生活质量带来逐步提高。此外,开展就近、就地就业,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服装企业的人工成本。”

 

“暖冬行动”

纺织人的脱贫攻坚阵地

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吹响了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当年,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与中国扶贫基金会合作开展“暖冬行动”。2015年至2020年期间,“暖冬行动”作为纺织服装行业助力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扶贫公益平台,在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中国服装协会、中国家用纺织品行业协会及其会员企业的大力支持和动员下,得到了来自28家知名品牌企业的物资捐赠。截至2020年11月底,累计筹集捐赠物资公允价值达8583万,市场价值过亿元。通过“暖冬行动”及灾害救援行动向灾区困难群众发放,惠及全国14省(市区)28个县的16万贫困群众。“暖冬行动”是服装纺织行业参与脱贫攻坚的生动体现,是服装家纺企业关爱贫困群众的具体行动,是动员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的又一实践案例。

 

恒丰扶贫

“输血”到“造血”的样板工程 

说到纺织扶贫,宁夏吴忠市是地方明星代表。近几年,宁夏吴忠市将发展纺织产业作为助力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相继引进了如意集团、恒丰纺织等国内纺织十强企业,采取“政府+企业+贫困户”的产业扶贫模式,形成了“产业建在家门口”的经验,实现“工厂下乡、车间到村、岗位到人”,实现了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的成功转型,并形成了集纺纱、织布、仓储、成衣制造和功能性面料与服装生产为一体的产业链。

 

而恒丰集团,因其在宁夏吴忠利通区的成功探索,成为纺织产业扶贫的行业标杆。2016年,恒丰集团积极与利通区当地政府建立联系,利用精准扶贫带动当地发展,投资2亿多元建设宁夏恒丰同利巾被有限公司,把企业建在了困难群众的家门口,仅在当年就通过精准扶贫安置闲置劳动力2000人,帮助近6000人脱贫,缓解了当地的就业压力,为群众创造了更多的经济价值,真正实现了扶助共赢。而在此之前,同利村的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生产方式转变缓慢,总产值仅为280万元,年人均收入不足600元。当时负责同利巾被厂项目的是恒丰高管刘丙录,他亲历了恒丰集团在吴忠的发展。他说:“集团出于社会责任考虑,宁可增加成本也要把企业建到村民家门口。”有不少女工只有小学学历,理解、接受能力相对较弱,执行力差。到恒丰工作,是她们婚后第一次以个人的名义正式走出家门、面对社会。令刘丙录感到欣慰的是,她们很好学、能吃苦,渐渐地也就稳定了下来。这些女工有了收入后,观念也随之发生了转变,社会地位明显提高。“只要企业不赔钱,能够实现社会效益也是纺织人的一种情怀。”刘丙录说。

 

微信图片_20210410084304.jpg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孙瑞哲曾表示,纺织行业是重要的民生部门,行业不仅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提供了丰厚的薪酬收入,而且发展直接惠及“三农”。与此同时,繁荣经济、扶贫富民,也是纺织行业民生作用的重要体现。目前,全行业行就业人口超过2000万,且大部分为农村转移劳动力,全行业每年为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提供千万个就业岗位和数千亿元现金收入,为农村、农民、农业发展做出贡献。此外,全国百强县域经济中大部分是以纺织为主业发展起来的。各种特色、民族、非遗纺织制造产业的发展,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脱贫提供了重要途径,特别是纺织产业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实现了区域间资源有效对接,激活老少边穷地区发展潜力。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今天让我们致敬每一位扶贫人,他们来的时候,是一粒种子;留下的,是硕果满园。

 

 

来源:中国纺织

编辑:中国纱线网新媒体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