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而言,作为印度第一大贸易伙伴,印度疫情和经济的起伏直接关系到各行各业。因纺织工厂之前感染率高而大部分停工减产,印度的化纤类订单大量回流中国。
“印度工业当中最受疫情影响的应该就是纺织业,但并没有倒闭,只是纺织工厂之前人挤人、新冠感染率高,很多工人都吓得回老家了,老板想开工也找不到人。”德里金砖智库研究所所长高兴介绍。
2022年中国将失去“世界工厂”地位?
当下,深度老龄化迫近、人口红利窗口关闭,土地、原材料、海运物流等成本齐刷刷上涨,正将中国制造企业推向新的境况中。鞋服行业的耐克、阿迪达斯、优衣库、无印良品等国际品牌先行一步,将代工厂转向了柬埔寨、越南、印度尼西亚、孟加拉国等地。
中国为什么留不住这些劳动密集型工厂?
核心因素是人力成本的上涨。2020年,从事制造业的农民工月均收入4096元,比上年增加138元,增长3.5%,是增速最快的行业。对比2006年,15年间农民工的收入大约增了3倍。
这意味着,制造企业的用人成本也增加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瑟·刘易斯认为,随着工业部门日益扩张,劳动力供给变得短缺,只有提高工资才能继续吸纳劳动力进入工业。但是工厂过度提高工资将面临无利可图的窘境,同时,年轻人的择业观念也在转变。一位制造业相关人士表示:现在的年轻人有住房、结婚、教育小孩的压力,更愿意做一些能挣快钱的事,尽早实现财富自由。就业选择与价值观多样化后,需要踏踏实实做事情的制造业,相对来说没有那么充满激情,对年轻人的吸引力下降。 网友留言节选
在这种情况下,经济欠发达的国家承接中国制造业转移的优势就凸显出来了。
前年,中国一家企业在乌兹别克斯坦投资,享有土地、厂房、税收等方面的政策优惠,派驻20多个工程师,大量雇佣当地员工,每人月薪在1000元左右,一年的净利润能达到两三亿元人民币。
广州康乐村街头,制衣厂的老板们排成一列招募前来务工人员。图/人民视觉
“人家也很能干,天天加班,没问题的。”相关人士说,现在温州的普工工资不提到6000元,已经很难招到愿意干活的人。而在印度,每人每月的工资仅600元-800元,中国已经没办法和越南、印度等国家拼“人口红利”了。
两面夹击之间,如何稳住制造业?
眼下,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纷纷出台补贴政策鼓励企业将制造业回迁,欧美高端制造业有回流迹象;东南亚低端制造业崛起,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正受到印度、泰国、菲律宾、越南、印度尼西亚、老挝、柬埔寨和缅甸等国家的挑战。中国制造正在面临“夹心化”的双重压力。
(商场里的“东南亚制造”,图源:海外掘金)
日本大和证券曾作出预测,中国最迟将在2022年失去“世界工厂”的地位。
相关业内人士分析,疫情前纺织订单连带产业开始从中国转移出去时,东南亚国家承接起来有难度,但印度国家大、有容量,足以承接产业链转移,迅速在中低端领域成为中国的强劲对手。
牛仔在纺织产业中是典型的中低端产品。广州新塘牛仔订单有一部分在国内消化了,但大部分都转移到了国外。“主要是市场转移,而非产能转移,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毕竟是少数,而且这类产品门槛低,于是在订单驱动下,东南亚的牛仔产业迅速崛起。”白景全称。 如何实现进军中高端的发展目标? “往高端走不容易,新型纤维的研发属于基础学科,化工产品染料制剂等,目前都是欧美垄断,中国只是接受‘残羹冷炙’,但中国有一点不容忽视,就是学习能力很强,规模化优势强。”
相关业内人士分析,“有一种可能是,印度走到中国这条道路时,也许中国也有可能走到欧美这个阶段,产品的研发总是从量变到质变。我们也会在研发上有自己的优势。” 未来十年,中国产业发展的目标仍应定位于中高端,向第二梯队(日、德)进军,不与第一梯队(美国)正面竞争。如何实现这一目标?
首先,必须完善产业基础配套和社会公共服务,优化税收、金融等相关政策,增强企业家的投资信心,促进制造业投资增速与社会固定投资增速保持一致、甚至高于后者。
其次,必须依托产业集群的力量。今年3月,工信部公布了先进制造业集群决赛优胜者名单,被外界解读为中国制造业的“国家队”。工信部副部长刘烈宏表示,“十四五”期间,将抓住产业链重点节点,梯度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向冠军企业和产业链“链主”企业,支持大企业整合创新资源和要素,引导中小企业提供更多独门绝技,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
“现在包括将来,大家都要跟欧美国家真正地去竞争那些中高端的工业产品市场。”相关业内人士说,在纺织服装行业,外企技术含量高、品牌价值高的产品有较高的溢价,而中国龙头企业以相差不大的制造成本。生产同样的产品,只能卖几百元。中国产能输出大、产效收入小,培育产业集群将有利于孵化高端品牌,提升制定行业标准的话语权。
相关人士认为,产业集群做得好,也能起到示范作用,促进中国企业共同竞争、成长。“一个大工业区里有100家企业,有一家智能工厂自动化设备用得好,其他企业也会学习跟进,从而提高与国外竞争的整体实力。”
第三、打造无人工厂、实现工业自动化,是解决用工难题、降低工业生产成本、提高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竞争能力的核心;多位专家指出,应当“像鼓励芯片一样”去鼓励生产智能制造装备的国内企业。通过智能制造提高品控能力与产品质量,也能促进产品质量提升,向欧美国家看齐。
4月14日,工信部发布了《“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提出到2025年,建设2000个以上新技术应用智能场景、1000个以上智能车间、100个以上引领行业发展的标杆智能工厂,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初步实现智能转型;到2035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全面普及数字化。
而2015年以来,中国已经陆续在纺织行业中遴选了多项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探索初见成效。魏桥纺织就是其中之一,其在2019年建设了绿色智能化项目纺纱车间,该项目投资8.2亿元,设计生产能力为年产1.5万吨高档紧密纺纱和3500万码高档面料。据了解,智能化项目纺纱车间的智能落纱粗纱机、新一代超长智能细纱机、筒纱智能包装物流系统,织布车间的高速喷气织机、电子提花机、浆纱机、整经机、穿经机,均为世界先进水平,纺纱万锭用工10人左右。
少人化是智能制造的一个发展方向,但少人化不等于无人化。智能制造最终想解决的问题,是以工业化手段提高生产效率,满足个性化的消费需求,以柔性化生产承接碎片化订单,实现大规模的个人定制生产。 编辑:中国纱线网新媒体团队 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myS3vGUmhi3XzCnVhBxv1Q
|